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时间:2025-09-21 19:21:25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1

一、教学内容:

平均数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平均数的过程,学会寻找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总后分,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难点: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课件出示:

今天,我们就来深度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朋友。 板书课题:平均数。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统计图:

红星小学每周都要开展“爱心回收站,争做环保小卫士”的活动,下面是环保小分队的四名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如下(课件出示统计图)。

师:从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交流后反馈:从统计图中,可以知道:小红收集了14个,小兰收集了12个,小亮收集了11个,小明收集了15个。

师: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他们一共收集了多少个?

小红比小兰多收集了几个? 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教师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择 求平均数的问题。

(2)解决问题: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师:什么是平均?

生:平均就是每个人一样多。

师:你是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的? 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如何解决?

怎样操作才能使每个人收集的瓶子个数一样多呢?小组交流探讨。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展示。

汇报预测: 方法一:移多补少,学生汇报,多媒体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像这样,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所以说13是14、12、11,15的平均数。

方法二:如果不动手操作,你能算出他们的平均数吗?把你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 根据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得;(14+12+11+15)÷4=52÷4=13(个)。

(4)小结: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也可以用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求出平均数。数据较少时,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数据较多时,用先求总数再求平均数的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5)区分“平均分”和“平均数”

教师追问:平均每人收集13个,是不是每个人真的都收集了13个?你是怎么理解“平均每人收集13个”这句话的? 师生交流后明确:“平均每人收集13个”表示每个人收集的数量可以比13个多,也可以比13个少,也可以刚好是13个。平均数是一个位于他们中间的数

①把52个矿泉水瓶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几个?

②每人分到13个和平均每人收集13个,这两个“13”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师生交流后小结:平均分是实实在在的量,平均数一组数据的平均值,是虚拟的量。

2、教学例2。

(三)巩固发散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求出平均数的。

2、四(1)班学生参加植树活动,第一组种了180棵,第二组种了166棵,第三组种了149棵,平均每组种了多少棵?

3、想一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求平均数可以采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也可以先求几个数据的总和再除以这几个数的个数,所得的结果即为平均数。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后记

平均数

求平均数的方法:

数据较少:移多补少法

常用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今天上课前我想考考大家。

(课件出示)一次数学测验中,班级平均分是90分,你猜猜这个班的马莉莉同学可能会得多少分?为什么? (小组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师:班级平均分是马莉莉的实际分数吗?如果不是,你知道“班级平均分是90分”是什么意思吗?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数,(播放例子)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怎样求平均数呢?(板书:平均数)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

师:读情境图,你能找到哪些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从情景图中可以读出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分别收集了14、12、11和15个塑料瓶。

生2:所解答的问题是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师:你能解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的'意思吗? (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意思是把收集到的这些塑料瓶按照人数进行平均分配。也就是把收集瓶子数量较多的转移给数量较少的,最后达成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你能理解“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吗?在情景图中会表示出“同样多”吗 ……此处隐藏2330个字……绩。

教师:看来,女生队暂时领先。如果男生队再加一个人,谁会是最后的赢家呢?请各位裁判员独立思考后给出最终的.裁定?并说出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学生会进行争论,有的认为看总数,第一组应该领先,有的认为在人数不同的时候,用总量来比不公平,只能用平均数来比较。

教师:为什么不公平?谁再来说一说?

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公平的深入思考,体会平均数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办法。

引导学生拿着学习单,说计算的方法。

师: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是谁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是的,求平均数。通过统计图更能清晰地说明你们的观点。看(停顿)通过移多补少,一眼就能发现哪队的整体水平高呀?(女生)所以,平均数能反应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全班交流-互相质疑-争辩,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练习一:三个铅笔筒,装了铅笔,分别6支、7支、5支,平均每个笔筒装了多少支?

师:看看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

提问:用了什么方法?

移多补少

呈现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说说怎么移多补少?

指出:移多补少。

2.练习二:小丽有这样的三条丝带,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是多少?

平均数是18cm

追问:用什么方法?

指出:测量后获得数据,用求和平分法。

在获得数据的基础上,移多不少。

3.练习三:冬冬来到一个池塘边,看到平均水深110cm,冬冬心想我身高是140cm,下水游泳不会有危险,对吗?

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的知识来解答:平均水深110厘米,并不是说池塘里每一处水深都是110厘米。可能有的地方比较浅,只有几十厘米,而有的地方比较深,超过他的身高。所以,冬冬下水游泳可能会有危险。

师:平均数反应的是整体水平,它会掩盖掉很多的信息,万一这条小河是这样的话,你觉得东东有危险吗?

师:所以呀,孩子们,天气越来越热,孩子们一定不能随便下水游泳,要有防溺水的安全意识,时刻注意安全。

4.练习四:中国男性平均寿命74岁,女性平均寿命77岁。

问题一:一位73岁的老伯伯看了这份资料后,不但不高兴,反而还有点难过。这又是为什么呢?

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的知识来解答:平均寿命74岁反映的只是中国男性寿命的整体水平,这些人中,一定会有人超过平均寿命的。

问题2:如果有一对60多岁的老夫妻,是不是意味着,老奶奶的寿命一定会比老爷爷长?

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的知识来解答:不一定!虽然女性的平均寿命比男性长,但并不是说每个女性的寿命都会比男性长。万一这老爷爷特别长寿,那么,他完全有可能比老奶奶活得更长些。

师:要想长寿,就要注意健康。健康让我们更有幸福感和安全感,要想有健康的身体,就要养成体育锻炼好习惯和良好的生活方式。

二、总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又学到了哪些方法?

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统计量平均数,什么是平均数呀?平均数就是将原来几个不相同的数变得同样多的数,这个同样多的数就是平均数。通过两种方法研究平均数,分别是求和平分、移多补少方法。我们在探究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特性: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一个数据的波动会影响到平均数,平均数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数学源于生活,我们还认识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师:说得真好!走出课堂,愿大家能带上今天所学的内容,更好地认识生活中与平均数有关的各种问题。下课!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平均数,会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数据的作用和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3、通过平均数的学习,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重点:

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

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5分钟左右)

1、出示图片:我班学生在大街上捡拾白色垃圾。

谈话: 白色垃圾对于我们的生活危害很大。出示相关数据。我校也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的情况。那么谁说说,你们家一周大约丢弃多少个塑料袋?

学生分别说。(三个)

2、看过一篇报道,城镇某校一个班平均每周丢弃塑料袋28个之多,大多数用于买菜,丢垃圾用。谁能说说平均数怎样算?

板书关系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3、看到这个信息你最想做什么吗?(到底城镇用的多,还是我们农村用得多?)如果以我班为农村调查对象。

4、比较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统计中的平均数。(板书)

二、 在活动中,自主建构概念

到底我们班的同学平均每家一周丢弃多少个呢?看来要得到平均数只知道几家的数据还不行,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吗?

(一)活动1:初估平均数。(3分钟)

1、出示数据,初估平均数。

学生面对分散而且毫无规律的数据,迟疑一下,在教师的鼓励下有的学生会大概猜一猜。但是数据不统一。

2、 “为什么不好估?有什么困难?”,“怎样就比较容易估算了?”两个问题的讨论,引出学生要对数据进行整理的需求。

3、 “怎么整理?”,这一问题又引发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最后得到根据相同数据及其个数进行整理。

6、小结:看来平均数与每一个数据都有关系,其实这正是它为什么能广泛应用的原因,那就是用平均数描述问题更全面。

三、在应用中巩固概念。

1、出示要解决的问题 (9分钟)

学校要给五年级四个班数学竞赛颁奖,奖给谁?比较什么?1班34人平均分87、7分;2班33人平均分89、9分;3班人90、5分;4班35人85、5分

如果要给教这两个班的两位教师颁奖呢?颁给那位教师?

生交流,师问:哪个更科学公平呢?

2、学生应用计算器计算两个班的平均数再比较。

四、回顾总结 (5分钟)

在统计中应用平均数分析数据,说明问题是很重要的手段,今天我们学习的统计中的平均数和以往的平均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平均数

(5+4+7+5+9)÷5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30÷5

=6(个)

答:这5次平均每次记住数字的个数为6个。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